1.谁有收集有关孔子,孟子,老子等古代名家们的名言警句要和人生哲理
孔子:患人之已知患知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耻下问 三思而行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所动心忍性曾益其所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有也而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尽信书则无书天时地利地利人和老子:道道非常道;名名非常名夫唯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丈夫处其厚居其薄;处其实居其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荀子:登高山知天之高也;临深溪知地之厚也;闻先王之遗言知学问之大也积跬步无至千里;积小流无成江海挂于患而欲谨则无益矣公平者职之衡也;和者听之绳也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
2.老子关于细致的名言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把有所为当作无为才是最好的“无为”,把有所事当作“无为”,才是无所不为。把美味当作无味,才是最好的美味。
把大不作小,把多当作少,对别人的仇怨用德去回报。考虑困难的事,要先从容易处考虑,安排大事,要想到每一细小之处。因此做好一件难事,必须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做好一件大事,应先从细小的事情干起。因此圣人始终不干大事,所以才能成就大事。
轻易作出许诺,一定会使信誉降低,总是认为事情容易,他的面前一定是困难重重。因此圣人十分重视困难,所以他最终能消除困难。
大意:
本章叙述应以无为淡泊面对世事的主张,然后着重阐发“难易大细”的关系和处理方法。老子认为从容易和细小处着手是解决困难、成就大事的必经之途。同时指出遇事必须谨慎(“难之”),否则就会遇到困难。
3.老子或庄子关于人生哲学的名言及其分析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十六章
虚、静都是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与外界的干扰而变得不安。所以老子劝导人们不争功名,不求私欲,让心灵回复自然的状态,顺从自然的法则。
老子哲学主张人力不可违背自然,不论为人处事或者治国,都要顺其自然。这一点贯穿全书,如,
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
这是告诉人们适可而止本事天然法则,不能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但要注意,此处“身退”并不是要人作隐士,只是要人功成而不有,不自我膨胀,不把持,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
又如,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此处原是老子“小国寡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从中也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哲学,即顺从自然。他认为在当时,自给自足的田园式生活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所以描绘出一幅各家各户自得其乐的美好图景。
这一点在《庄子》中也有相似的体现: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词句出自于庄子中的寓言,说干涸的河道中有两条小鱼正在相濡以沫,但庄子认为这种“仁爱”并不值得倡导,因为鱼的本性是应该在广阔的江湖中自由的生活着的,人类使江河干枯本来就违背了自然。
以上只是老庄中的几句,但分析不是抄袭,抛砖引玉,希望楼主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