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代张良的诗词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初政治家、军事家,西汉开国元勋, 张良[1]史称“汉初三杰”之一。
至今,安徽庐江、陕西汉中、河南兰考、张家界,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等都说有张良墓,令人真假莫辨。 张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
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
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
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没有留下诗词,别人咏张良的诗词有。
咏三良(柳宗元)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寄韩谏议注(杜甫)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骐驎翳凤凰。芙蓉旌旗烟雾乐,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风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月下笛(张炎) 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时寓甬东积翠山舍。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
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 张绪,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
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弘农公(柳宗元)知命儒为贵,时中圣所臧。
处心齐宠辱,遇物任行藏。关识新安地,封传临晋乡。
挺生推豹蔚,遐步仰龙骧。干有千寻竦,精闻百炼钢。
茂功期舜禹,高韵状羲黄。足逸诗书囿,锋摇翰墨场。
雅歌张仲德,颂祝鲁侯昌。宪府初腾价,神州转耀铓。
右言盈简策,左辖备条纲。响切晨趋佩,烟浓近侍香。
司仪六礼洽,论将七兵扬。合乐来仪凤,尊祠重饩羊。
卿材优柱石,公器擅岩廊。峻节临衡峤,和风满豫章。
人归父母育,郡得股肱良。细故谁留念,烦言肯过防。
璧非真盗客,金有误持郎。龟虎休前寄,貂蝉冠旧行。
训刑方命吕,理剧复推张。直用明销恶,还将道胜刚。
敬逾齐国社,恩比召南棠。希怨犹逢怒,多容竞忤强。
火炎侵琬琰,鹰击谬鸾凰。刻木终难对,焚芝未改芳。
远迁逾桂岭,中徙滞馀杭。顾土虽怀赵,知天讵畏匡。
论嫌齐物诞,骚爱远游伤。丽泽周群品,重明照万方。
斗间收紫气,台上挂清光。福为深仁集,妖从盛德禳。
秦民啼畎亩,周士舞康庄。采绶还垂艾,华簪更截肪。
高居迁鼎邑,遥傅好书王。碧树环金谷,丹霞映上阳。
留欢唱容与,要醉对清凉。故友仍同里,常僚每合堂。
渊龙过许劭,冰鲤吊王祥。玉漏天门静,铜驼御路荒。
涧瀍秋潋滟,嵩少暮微茫。遵渚徒云乐,冲天自不遑。
降神终入辅,种德会明扬。独弃伧人国,难窥夫子墙。
通家殊孔李,旧好即潘杨。世议排张挚,时情弃仲翔。
不言缧绁枉,徒恨纆徽长。贾赋愁单阏,邹书怯大梁。
炯心那自是,昭世懒佯狂。鸣玉机全息,怀沙事不忘。
恋恩何敢死,垂泪对清湘。酬郑侍御多雨春空过诗三十韵 次用本韵(白居易)南雨来多滞,东风动即狂。
月行离毕急,龙走召云忙。鬼转雷车响,蛇腾电策光。
浸淫天似漏,沮洳地成疮。惨淡阴烟白,空蒙宿雾黄。
暗遮千里目,闷结九回肠。寂寞羁臣馆,深沉思妇房。
镜昏鸾灭影,衣润麝消香。兰湿难纫佩,花凋易落妆。
沾黄莺翅重,滋绿草心长。紫陌皆泥泞,黄污共淼茫。
恐霖成怪沴,望霁剧祯祥。楚柳腰肢亸,湘筠涕泪滂。
昼昏疑是夜,阴盛胜于阳。居士巾皆垫,行人盖尽张。
跳蛙还屡出,移蚁欲深藏。端坐交游废,闲行去步妨。
愁生垂白叟,恼杀蹋青娘。变海常须虑,为鱼慎勿忘。
此时方共惧,何处可相将。[此以下叙浙东政事。
] 已望东溟祷,仍对北户禳。却思逢旱魃,谁喜见商羊。
预怕为蚕病,先忧作麦霜。惠应施浃洽,政岂假揄扬。
祀典修咸秩,农书振满床。丹诚期恳苦,白日会昭彰。
赈廪周饥户,苫城备坏墙。且当营岁事,宁暇惜年芳。
德胜令灾弭,人安在吏良。尚书心若此,不枉系金章。
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白居易)承华东署三分务,履道西池七过春。歌酒优游聊卒岁,园林潇洒可终身。
留侯爵秩诚虚贵,疏受生涯未苦贫。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张良、疏受并为太子少傅。] 赠友五首(白居易)一年十二月,每月有常令。
君出臣奉行,谓之握金镜。由兹六气顺,以遂万物性。
时令一反常,生灵受其病。周汉德下衰,王风始不竞。
又从斩晁错,诸侯益强盛。百里不同禁,四时自为政。
盛夏兴土功,方春剿人命。谁能救其。
2.出自史记中张良的名言警句
张良计
秦朝时,韩国有个贵族名叫张良。他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为了逃避通缉,便改了姓「张」。他就是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以足智多谋著名的张良。
汉留侯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其祖先是战国时韩国人,五代在韩为相。秦国灭韩后,张良散家财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用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伏击行刺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中,却击中副车而未获成功。
传说张良意外得到姜太公吕尚所著的《太公兵法》,从而助刘邦登上王位。大部分人认为《太公兵法》就是《六韬》,也有人认为这两个不太一样,一切分歧都源于无证可查——古书都已经找不到了。而《史记》上则说是黄石公给张良授书,即所谓「一桥三敬履」、「孺子可教」的故事。
汉朝建立后,刘邦谈及张良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记·高祖本纪》)。汉六年正月,封为留侯。死后谥为文成侯。《史记》中有专门的一篇《留侯世家》记录他的生平。
以前的人为赞叹张良的智慧,在坊间流传一句俗谚:「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张良收到老人送的太公兵法后,日夜钻研,反复揣摩,终于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测之机。后来张良辅助汉高祖刘邦把秦灭了,建立了汉朝,亦报了秦灭韩的仇,便向汉高祖请辞。张良依照黄石老人书上所写修炼道术,运气丹田,使自己身轻如燕,能够翱翔天际。
张良从圯桥得书后十三年,特意前往黄石老人所说的济北谷城山,果然找到了那块神奇通灵的黄石。张良虔诚地把黄石带回家,更建造祠堂供奉它。过了很多年,张良遗形成仙,在仙界当了太玄童子,常在太清中侍奉太上老君。而张良的家人在张良升仙后,把他的遗体和黄石一起埋葬在龙首原。
西汉末年赤眉起义,天下大乱,有人发掘张良的坟墓,刚挖开墓时,只见黄石像活的一般,变化着飞上高空,犹如流星般在云中消逝。而墓中并没有张良的骸骨,只有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3.《孺子可教》的原文、译文、中心思想
《孺子可教》的原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译文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
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中心思想
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