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苏轼的十首古诗(带写作背景、注释和200~300字的赏析)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是苏轼最有名的词,当时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心情郁闷,就跑到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旅游。想起周瑜当年20几岁就作为江东大都督统领十万军队打赢曹操,火烧赤壁,是多么青春得志啊。而转看自己,头发都花白了才做了个县城里的派出所所长,实在是郁闷至极。于是写词自嘲,顺带表达出唯恐天下不乱的意思。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据说这是苏轼写给自己美女学生婵娟的爱情词。当时他已经是到了猥琐大叔的年纪,却被学生婵娟的美色所迷惑。八月十五那天他没有和家人团聚,却跑到了一栋高楼的天面上,对着月亮长啸起来。他在词里赞扬了婵娟和嫦娥一样美貌,羡慕月亮里才过一天,人间就已经过了一年。他觉得他应该追随嫦娥(当然啦,这只是比喻,他其实是想追随婵娟)乘风而去,到千里之外去共度中秋节,但是又怕广寒宫里太冷(当然啦,是怕和婵娟混在一起后别人冷言冷语)。最后词里写道直到深夜他都没有睡意,祈求上天再给他500年,身旁死得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了,他就可以名正言顺了。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有段时间苏轼到杭州做官,你懂的,苏杭美女是天下第一美。所以他经常会到西湖上喝酒顺带看妇女在湖边走动。你懂的,那时和现在不一样,看到美女就可以上去侃价,所以他只好光看着,然后用酒麻醉自己。这时偏偏下起雨来,湖边美女都跑走了。于是他生气地质问上天:你怎么这么残酷,本来晴得那么好现在全都看不清楚了。最后他只好假装西湖就是西施,独自在船里YY起来。
4、醉翁亭记
这回苏轼又被贬官了,到滁州做太守。当时不像现在,可以把旧房拆了重建新房。所以他只能偷偷跑到山上起了一个小亭子当卧室。他很郁闷没法强拆那些乡巴佬的房子,搞得自己要住在深山里。于是只能借酒浇愁。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也”其实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思,他对那个钉子户还是念念不忘的。
2.苏东坡的诗词,蝶恋花,谁有赏析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品鉴赏】
此作题一作“春景”。上片写暮春自然风光。从郊游少年的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层次感、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既是对暮春景色拓开一景,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引发下片境界。下片写自然背景中的人事: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自然春意与人事春情相绾合,优美地表现出在流走跃动的春之气息中,惜春少年微妙的恋情之萌动及转瞬便迷失的怅惘。有声有色,情韵悠远,颇富婉媚绰约的风姿。是一篇天韵圆转的佳作。《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妆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蝶恋花
苏轼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作品鉴赏】
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片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些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自然,蝶、莺本来不见得慵懒,但从这位少女的眼光看来,不免有些无精打采了。发端写景,下了“懒”、“慵”、“狂”、“残”等字,就使周围景物蒙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隐约地透露了主人公的心境。以下写人: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分明使人感到主人公情懒意慵,神倦魂销。无一语言及伤春,而伤春意绪却宛然目。
下片由写少女的外形象,过渡到写内心世界,点出伤春的底蕴。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是说触处皆能生愁,无人可为排解。“总”字统括一切,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则心绪之烦乱,襟怀之孤寂,可以想见。到此已把愁情推向高潮。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杨花似花非花,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它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
3.求原创苏轼任意一首诗词的赏析
苏轼【定风波】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词作于苏轼被贬于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全诗通过描写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莫听穿林打叶声”,“穿”和“打”二字渲染出雨风之狂,下一句中的“莫听”却又点明外物不足萦怀。
“何妨吟啸且徐行”,延伸了前一句。在雨中照常徐徐前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首两句是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在雨中从容前行,以“轻胜马”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暂时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的风雨历程,表达出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毫无畏惧、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
上阙表达出诗人旷达超然的胸襟,充满豪放之情。 下片写雨过天晴之景。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此三句既与上片所写的风雨相对应,又为下面所发生的感慨做了铺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点睛之笔,饱含着人生哲理意味。“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这几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的微小变化中的所感所悟: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全诗以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意境呈现在读者面前,很好地诠释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旷达心境,表达他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凡的大彻大悟的追求。通篇贯穿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大观园 » 苏轼的诗词鉴赏200字